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季多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伴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次多量少,粘液脓血便,左下腹痛,肠鸣音。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属G-,短杆状,能形成内毒素,志贺菌有外毒素,致病力强。痢疾杆菌侵入人体后,进入大肠尤乙状结肠直肠,突破局部免疫,粘附,侵袭粘膜上皮,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性反应及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二、病理变化
菌痢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根据肠道炎症特征、全身变化和临床经过不同,菌痢可分为以下三种:
1.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初期呈急性卡他性炎,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粘液分泌,炎性渗出,点状出血,糜烂等。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细菌一起形成假膜。假膜呈糠皮样,灰白灰绿。假膜溶解液化成片脱落,浅表溃疡形成,肉芽上皮增生修复。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本病特征是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轻,高热伴休克或脑症状。2-7岁儿童多见,毒力弱的福氏或宋氏菌引起。肠道病变轻微。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3.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2月,急性菌痢治疗不当转慢,反复腹痛腹泻,粘脓样便或泻秘交替,或急性菌痢反复发作,毒血症发热轻。大便培养(+),福氏菌较多,耐药菌或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或伴慢性胃肠道疾病。病变特点是慢性溃疡形成,溃疡边缘不整,底部不平,较多肉芽组织。肠壁增生,肥厚,肉芽组织增生可引起肠狭窄。肠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