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前者指动脉血输入过多引起的充血,常见于生理性充血和急性炎症早期;后者是指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的充血,简称瘀血,是常见的病理过程,形成局部瘀血和系统性淤血,慢性淤血的器官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慢性肝淤血时,肝肿大,切面呈槟榔状,肝细胞萎缩,变性,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瘀血性肝硬化。
一、动脉性充血:由于动脉血输入增多而引起的充血,又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常见于生理性充血,如胃肠粘膜在进食后充血,体力运动时肌肉充血等,也见于病理过程中,如炎症反应早期所导致的轴突反射和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所引起的充血。充血组织细动脉扩张,血流加快,颜色鲜红,原因消除后不留不良后果。
二、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可发生于局部(局部性),也可发生于全身(系统性)。
原因静脉性充血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静脉受压:静脉受压使其管腔发生狭窄成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相应部位的器官和组织发生静脉性充血,如肿瘤、妊娠子宫、肠套叠。肠套叠。
静脉腔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后阻塞静脉腔而血流又不能充分通过侧支回流时可发生淤血。
心力衰竭:引起系统性淤血,如二尖瓣膜病和高血压病引起左心衰竭时,导致肺瘀血,患者咳泡沫痰,呼吸困难,也现紫绀,而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右心衰竭,可导致大循环瘀血。
病变淤血组织呈紫红色,镜下,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淤血时常伴有水肿,甚至漏出性出血,长期淤血,由于缺氧,营养不足,代谢产物堆积,实质细胞萎缩和变性,而间质细胞增生,使器官硬化。
三、慢性淤血的器官:
慢性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漏出的红细胞在肺泡腔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其中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这些巨噬细胞常在心力衰竭时出现,因此被叫做心力衰竭细胞,长时间淤血时,肺泡的隔纤维化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使肺发生棕色硬化。慢性肺淤血心衰细胞。
慢性肝淤血:右心衰竭可引起慢性肺瘀血,由于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淤血呈暗红色,而肝细胞萎缩,脂肪变性呈淡黄色,使肝脏切面红黄相间如槟榔状,故称槟榔肝。长期慢性肝瘀血时,肝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淤血性肝硬化。慢性肝淤血慢性肝淤血(HE)。
肝硬变时,部分门静脉系统血液可通过侧支循环回纳入右心。重要途径如下:
经胃冠状动脉——食管下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此时食管下段和胃底的粘膜静脉高度扩张、弯曲,突出于粘膜表面。食道静脉曲张。
经重新开放的脐静脉——脐周腹壁静脉——腹上静脉——乳内静脉-上腔静脉,患者脐周腹壁静脉高度扩张、弯曲,形成所谓“海蛇头”。腹壁静脉曲张。
经肠系膜下静脉——痔静脉丛——髂内静脉——下腔静脉,痔静脉丛高度扩张,形成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