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极高。引起肝衰竭的原因很多,在我国,主要原因是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多见),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酒精、化学制剂)。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性肝损害常导致慢性肝衰竭。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
临床上根据肝衰竭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的发展速度,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四个类型。目前,肝移植是治疗晚期肝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内科对肝衰竭的治疗尚缺乏特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原则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一般性治疗有让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患者体力消耗以减轻肝脏负担;保证患者的热量供给在1500千卡/日以上,饮食宜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由于肝衰竭病人的机体抵抗力降低,所以还应注意病室环境的隔离消毒,加强病人的口腔护理,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必要时采用人工肝支持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