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突触传递

非突触传递:
目前已明确,除了突触能进行化学传递外,还存在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首先是在交感神经节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上进行的。实验观察到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大量结节状曲张体,曲张体内含有大量的小泡,是递质释放的部位。但是,曲张体并不与效应器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而是处在效应器附近。当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作用到达效应器细胞的受体,使效应细胞发生反应。由于这种化学传递不是通过突触进行的,故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已知存在着这样的传递方式,例如,在大脑皮质内有直径很细的无髓纤维,属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其纤维分支上有许多曲张体,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这种曲张体绝大部分不与支配的神经元形成突触,所以传递是属于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方式。此外,中枢内5-羟色胺能纤维也能进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与突触性化学传递相比,有下列几个特点:
①不存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即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
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200?以上,距离大的可达几个μm。
④递质的弥散距离大,因此传递花费的时间可大于1s.⑤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存在。
特点:没有典型的突触结构;曲张体与靶细胞之间距离较远;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