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病原学及临床表现

肝炎的病原学及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已确定的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五种,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腹胀、肝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可出现黄疸,也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如下:

(一)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嗜肝RNA病毒,无包膜,含单股正链RNA,HAV主要在肝细胞胞浆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HAV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IgM型抗体仅存在于病后3~6个月内,是甲型肝炎病毒近期感染的标志,具有诊断意义。IgG型抗体出现较晚,但可保存多年甚至终生,是一种保护性抗体。HAV病毒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6℃60分钟及PH4、0的酸度。100℃5分钟,紫外线1小时,1mg/L氯30分钟可灭活。自然条件下,在毛虫甘体内可存活3~4个月。教育`网搜集整理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DNA病毒科。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Dane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质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含有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病毒DNA及DNA多聚酶(DNAp)。

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与抗体系统、核心抗原与抗体系统、e抗原与抗体系统。

(1)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系统:该系统包括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前S1抗原与前Sl抗体、前S2抗原与前S2抗体。HBsAg最早于HBV感染后1~2周,在急性自限性感染,血中HBsAg可持续存在1~6周,最长达20周。而在慢性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中可持续存在多年。除血液外,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物中。HBsAg本身无传染性,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也是传染性的一个标志。

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在疾病的恢复期,抗-HBs开始出现,在6~12个月内,逐步上升至高峰,至10年内转阴,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前Sl抗原和前S2抗原紧接着HBsAg出现于血液中。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随后前S2抗体在急性期出现,处于HBV复制终止点的前后,故认为前S2抗体有清除HBV的作用。

(2)核心抗原与核心抗体系统: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不易检出,血液中HBV颗粒经处理后才可检测到HBcAg,是病毒复制的标记。而核心抗体(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3~5周,IgM型抗-HBc只存在于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IgG型抗-HBc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

(3)e抗原与e抗体系统:HBeAg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出现时间稍晚于HBsAg.

而消失较早,它与HBVDNA和DNAp密切相关,是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在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时,e抗体(抗-HBe)在HBeAg阴转后出现,表示HBV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但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由于HBV基因突变不能产生HBeAg,但血中仍有HBV颗粒。所以抗-HBe不能作为HBV停止复制的绝对指标。

(4)HBVDNA位于HBV核心部位,与HBeAg几乎同时出现于血液中,称为游离型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持异和灵敏的指标。

(5)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HBVDNAP):也位于HBV核心部分,具有逆转录活性,是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

3、丙型肝炎病毒(HCV)HCV归类于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基因组为一单股正链RNA病毒,HCV基因具有高度可变性和异源性两个显著特点。根据HCV核苷酸序列的同源程度,将HCV分为若干个基因型和亚型。基因型分布有明显地域性,中国内地北方以2a型为主,南方以lb型主,6a型仅发现于香港。

人感染HCV后可在血中检测到HCVRNA、抗-HCV;在肝细胞中用免疫组化方法可检出HCAg、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4、丁型肝炎病毒(HDV)HDV又名delta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HDV基因组由一条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必须有HBV的存在才能复制,基因组为RNA、该病毒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为HBsAg所包被。

HDV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抗-HDVIgM、抗-HDVIgG、HDVRNA均可在HDV感染者的肝细胞、血液及体液中检出,抗-HDV为感染的标志。

5、戊型肝炎病毒(HEV)HEV为无包膜球形颗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血液中可供检测的标记物有抗-HEV、抗-HEVIgM和HEVRNA,干组织中免疫组化法可检测出HE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