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咽鼓管通过其软骨段管腔的开闭调节中耳气压。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得到解除,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复层柱状上皮变为增厚的纤毛上皮,鼓室后部的扁平上皮变为假复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上皮下有病理性腺体样组织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圆形细胞浸润。疾病恢复期,腺体逐渐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