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基本概念

(一)定义与分类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刺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①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刺、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即在医学影像设备监视导向下,利用较小的创伤手段,达到诊断或治疗为目的的医疗手段的总称。

介入放射学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技术。前者是指在血管内进行的治疗和诊断性操作,也称之为介入血管造影或治疗性血管造影;后者是指在血管以外进行的治疗和诊断性操作。

血管内介入技术是应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先明确病变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之后,根据适应证,经插入血管内的导管进行栓塞、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和灌注药物等治疗。

(二)经导管栓塞术

经导管栓塞术也称为栓塞治疗,是经动脉或静脉内导管将栓塞物质有控制地注入到病变或器官的供应血管内,使之发生闭塞,中断血供,以期达到控制出血、治疗肿瘤和血管性病变以及消除患病器官功能之目的。

1.控制出血 栓塞治疗可以控制体内多种原因引起的出血。

(1)外伤性出血:身体各部闭合性和贯通性外伤出血均可应用。栓塞可达到根治和为手术创造条件的目的。肝、脾外伤性破裂出血,骨盆骨折所致腹膜后大出血等,经导管栓塞可治愈。有时经导管栓塞是作为抢救生命、为手术创造条件的术前准备。

(2)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经皮肤穿刺做胃冠状静脉插管栓塞,止血成功率达95%。其他部位的血管畸形等也可采用栓塞治疗。

(3)肿瘤出血:身体各部位肿瘤出血均可行栓塞治疗,而且安全有效。

(4)溃疡出血:胃十二指肠出血,经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

2·治疗血管性疾病 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以及动脉瘤等,可用栓塞治疗,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治疗价值更大。动静脉畸形多用NBCA,动静脉瘘和动脉瘤用螺圈。

3.治疗肿瘤 栓塞治疗肿瘤有手术前栓塞与姑息治疗两种。

(1)手术前栓塞:手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和肿瘤血管,可以阻断肿瘤血供,使肿瘤缩小,减少手术时出血,且使肿瘤同邻近组织分界清楚,利于彻底切除。肿瘤血供阻断,回流静脉中若有瘤栓,手术时可避免肿瘤扩散。肿瘤缺血坏死,对机体起抗原刺激作用,有可能改善机体的免疫能力。目前认为,肾癌手术前应进行栓塞,其他肿瘤如脑膜瘤也适于术前栓塞。

(2)姑息治疗: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为缓解症状,减少痛苦,可用栓塞治疗。其中部分病例在栓塞后由于肿瘤缩小,患者情况改善,由不能手术而转变成可手术切除。在姑息治疗的患者中,也可采用放射性微粒作为栓塞物,注入肿瘤血管内起内放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