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对比剂

(一)X线对比剂增强的机制和引入方式

人工将能X线吸收的物质导人体内,改变病灶和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对比,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方法,称为造影检查。所采用的提高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对比剂的引入方式分为两种:①直接引入法:其中包括口服法,如食管、胃、肠的造影法;灌注法,如直肠、结肠灌注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窦道造影等。②间接引人法:对比剂引人体内,经吸收或聚集,使脏器显影。如静脉肾盂造影,排泄性胆道造影等。

(二)X线对比剂的种类及特点

对比剂(contrast media)以其对X线吸收程度不同分为两种:

1.阴性对比剂(negative contrastmedia) 这类对比剂是一种密度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或黑色的影像。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其中以空气应用最方便、最多、费用最低,但在人体内空气的吸收比二氧化碳慢。

2.阳性对比剂(positive contrast media) 这类对比剂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高或白色的影像。常用的对比剂有硫酸钡、碘化合物。

(1)硫酸钡(barium sulfate)是纯净的硫酸钡粉末,白色无臭,性质稳定,耐热,不溶于水或酸碱性水溶液中。在消化道内不被吸收,无毒副作用,服用安全。内服后在消化道内的排空时间与食物大致相同。多用于食管、胃、肠管、膀胱、窦道及瘘管检查。用法是根据需要将其制成不同浓度(通常用重量/体积来表示浓度)的混悬剂,采用不同方法导人体内。配置方法如下:

1)普通检查用硫酸钡制剂:可根据检查目的,调制成不同的浓度。大致分为三类:①稠钡剂,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3~4:1,呈糊状,用以检查食管。②钡餐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1~2。可另加适量辅剂:如胶粉、糖浆等,搅拌而成。用于口服检查胃肠道。③钡灌肠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4。

2)胃肠双重对比造影用硫酸钡制剂必须达到下列要求:①高浓度;②低粘度;③细颗粒;④与胃液混合后不易沉淀和凝集;⑤粘附性强。按其用于不同部位的浓度和用量,大致如下:食管浓度200%左右,口服量10~30ml。胃和十二指肠浓度160%~200%,口服量50~250ml。小肠和结肠浓度60%~120%,灌肠150~300ml。因其不被吸收,故剂量不受限制。

须注意非医用硫酸钡往往含有氯化钡等有毒物质,绝不可服用。

(2)碘化合物(iodide):分为两大类

1)碘化油(1ipiod01):是无机碘制剂,为植物油与碘的结合剂。呈透明的淡黄色的油液,似有蒜味。用于瘘管、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用法为直接注人检查部位。注意不使其误入血管。碘化油吸收幔,因此造影完毕后,应尽量将其吸出。碘化油的含碘浓度为40%。

2)水溶性有机碘化合物(water soluble organic iodide)

体内过程:静脉注射后主要经肾脏排泄,几乎很快全由肾小球滤过而排出。注射剂量少时,血浆浓度很低,肾小管也可分泌少量。除经肾脏排泄外,少量碘对比剂可经其他器官排泄,即所谓异位排泄,其中主要由肝胆排泄,但也有微量对比剂经小肠、胃、唾液腺、泪腺和汗腺排泄的报道。异位排泄一般临床上难以察觉,然而在肾功能不佳和所用剂量较大时,肝脏排出量可以增多。静脉注射后药物很快与脑脊液以外的细胞外液达到平衡。由于不能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故脑、脊髓和脑脊液中几乎不含对比剂。

根据水溶性含碘对比剂的分子结构分类如下:

离子单体(ionic monomer):每个分子有3个碘原子,1个羧基,没有羟基(ioxith—halamate例外,有一个羟基),LD50(大白鼠半数致死量)为5~10gI/kg。在溶液中每3个碘原子有2个离子(比率为1.5)。

离子二聚体(ionic dimer):每个分子内有6个碘原子,1个羧基,1个羟基,LD50为10~15gI/kg。溶液中每6个碘原子有2个离子(比率为3)。

以上两种对比剂因溶液中含有离子存在,故命名为离子型对比剂(ionic agent)。

非离子单体(non-ionic monomer):非离子状态,每个分子有3个碘原子(比率为3),4~6个羟基,没有羧基,LD50为15~20gI/kg。

非离子二聚体(non-ionic dimer):非离子状态,每个分子有6个碘原子(比率为6),8个以上的羟基,没有羧基,LD50为20gI/kg。

以上两种对比剂因溶液中无离子存在,故命名为非离子型对比剂(non-ionic agent)。

目前,水溶性含碘对比剂主要用于CT血管注射,部分可以用蛛网膜下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