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RI技术的产生与基本原理
1.MRI技术的产生与基本原理MRI检查技术是在物理学领域发现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继CT之后,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图像重建数学的进展和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MRI是通过对主磁体内静磁场(即外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核(即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终止RF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感应出MR信号;经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产生出MR图像。MR图像是数字化图像。人体内氢核丰富,而且用它进行MRI的成像效果最好,因此目前MRI常规用氢核来成像。
2.质子的纵向磁化单数质子的原子核具有自旋特性,产生小的磁场。但是人体进入静磁场(即外磁场)前,体内质子的磁矩排列无序,质子总的净磁矢量为零,进入静磁场后,质子的磁矩则呈有序排列,产生一个与外磁场磁力线方向一致的净磁矢量,称为纵向磁化。
3.质子的进动频率与Larmor公式在静磁场中,有序排列的质子作快速的锥形旋转,称进动,其频率即每秒进动的次数取决于质子的性质以及它所处的外加磁场场强。场强越强,进动频率越快。例如,氢质子在场强1tesla时进动频率为42.58mHz,1.5tesla时则为63.87mHz。
当向静磁场中的人体发射与质子进动频率相同的RF脉冲时,就能将RF脉冲能量传递给质子而出现磁共振现象,这个频率就称为共振频率。共振频率可由Larmor公式算出。
Larmor公式:ω0=γ.β0(其中ω0:进动频率(Hz);γ:旋磁比;β0:外磁场强度,场强单位为特斯拉(Tesla,T)。)
4.磁共振现象 质子受到RF脉冲的激励,原来处在低能级的自旋被激发,即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而改变能量状态,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种现象就是磁共振现象。
5.质子的弛豫与弛豫时间当磁共振现象发生时,纵向磁化强度减少,产生横向磁化分量。处于不平衡状态。终止RF脉冲后,质子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弛豫可以分为两种:纵向磁化恢复到原来状态,其过程称为纵向弛豫;横向磁化逐渐消失,其过程称为横向弛豫。
纵向磁化由零恢复到原来数值的63%所需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简称T1。横向磁化由最大减小到最大值的37%所需的时间,为横向弛豫时间,简称T2。T1与T2是反映物质特征的时间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