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分析与诊断
在观察分析CT图像时,应先了解扫描的技术与方法,是平扫还是对比增强扫描。应指出,在观察影屏上的CT图像时,需应用一种技术,即窗技术(window technique),分别调节窗位和窗宽,可使某一欲观察组织如骨骼或软组织显示更为清楚。窗位与窗宽在CT图像上均有显示。对每帧CT图像要进行细致观察。结合一系列多帧图像的观察,可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病变在良好的解剖影像背景上显影是CT的特点,也是诊断的主要根据。根据病变密度高于、低于或等于所在器官的密度而分为高密度、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如果密度不均,有高有低,则为混杂密度病变。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数目和边缘,还可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如行对比增强扫描,则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变化,即有无强化。如病变密度不增高,则为不强化;密度增高,则为强化。强化程度不同,形式亦异,可以是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只病变周边强化,即环状强化。对强化区行CT值测量,并与平扫的CT值比较。可了解强化的程度。此外,还要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和浸润、破坏等。
综合分析器官大小、形状的变化,病变的表现以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就有可能对病变的位置、大小与数目、范围以及病理性质作出判断。和其他成像技术一样,还需要与临床资料结合,并同其他影像诊断综合分析,方可作出诊断。
CT在查出病变、确定病变位置及大小与数目方面是较为敏感而且可靠,但对病理性质的诊断,也有一定的限度。
上述CT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是应用CT的基本方法。还要根据技术与检查方法的不同和诊断要求作相应的观察与分析。
(二)CT的临床应用
CT诊断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除颅脑和肝、胆、胰、脾等脏器疾病以外,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CT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脓肿与肉芽肿、寄生虫病、外伤性血肿与脑损伤、脑梗死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突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诊断较为可靠。CT脑血管造影已广泛用以诊断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闭塞以及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其他如气脑造影等均已不用。脑灌注扫描已经被用于诊断超早期(6小时以内)脑梗死,明显优于MR和CT的常规扫描。
头颈部疾病的CT诊断也很有价值。例如,对眶内占位病变、鼻窦早期癌、中耳小胆脂瘤、听骨破坏与脱位、内耳骨迷路的轻微破坏、耳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鼻咽癌的早期发现等。病变明显,X线平片虽可确诊,但CT检查可观察病变的细节。至于听骨与内耳骨迷路则X线检查价值不大。
胸部疾病的CT诊断,随着高分辨力CT的应用.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对肺癌和纵隔肿瘤等的诊断.很有帮助。肺间质和实质性病变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CT对平片较难显示的病变.例如同心、大血管重叠病变的显示,更具有优越性。对胸膜、膈、胸壁病变,也可清楚显示。
心及大血管CT扫描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和心瓣膜的钙化和大血管壁的钙化。对于诊断冠心病有所帮助。大血管及冠状动脉的显示,需要经血管注入对比剂,行CT血管成像。可显示大血管形态和内腔的变化,如主动脉夹层,可以明确分辨真假腔,显示撕裂的内膜和开口,动脉瘤不仅可以显示形态而且可以显示附壁钙化和血栓。已经证明冠状动脉CTA是目前疑似冠心病人的最佳筛选方法。CTA由于无创、快速、简便易操作已经成为四肢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腹部及盆部疾病的CT检查.应用日益广泛。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尤其是占位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以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检查也有价值。当然,胃肠管腔内病变情况主要仍依赖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多可通过简便、经济的X线检查确诊,使用CT检查较少。但CT对显示骨变化如骨破坏与增生的细节较X线为优。多层螺旋CT的各向同性扫描可以长轴显示长骨结构,为CT诊断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开辟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