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
包虫病也即棘球蚴病,肝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肝脏内所引起的。吞食绦虫卵后,虫卵在小肠内孵化出六钩蚴,六钩蚴经肠壁毛细血管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在此逐渐发育成包虫囊。包虫囊一般有内外两层囊,内囊为棘球蚴本身形成的囊,含内侧的生发层或外侧的角皮层;而外囊为肝组织形成的纤维层,部分可出现钙化。包虫囊内由生发层向腔内生出生发囊、头节和子囊。
【临床表现】
肝包虫病患者一般都有牲畜接触史,早期无症状,待囊肿生长到一定大小时,临床上可出现压迫症状,如肝区隐痛、上腹胀满、食欲不振、贫血等,巨大病变可出现呼吸困难,肝脏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等,特异性较高。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平扫可见肝包虫囊肿大小不一,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有时呈浅分叶,病灶边缘光整、清晰,囊壁密度略高于肝组织,除非钙化或合并感染囊壁明显增厚时,囊内密度均匀一致,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但囊壁在增强的肝组织衬托下可以显示;母囊内可见子囊。子囊的数目和大小不一,而且无钙化的子囊密度总是低于母囊,近周边部新生的子囊密度常低于中心部较陈旧的子囊,因而易被CT显示,多个子囊充满母囊时呈多房状或蜂窝状改变;通常在病灶区内可见钙化,外囊壁钙化呈弧形或蛋壳状。厚薄可以不规则,囊内容物钙化常呈无定形的条片状或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