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细胞癌

【病因病理】

肝癌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一般认为肝癌肿块直径≥5cm为巨块型,<5cm的单个或多个结节组成的肝癌病灶为结节型弥漫型肝癌为病灶弥漫性均匀分布于肝脏内

肝癌组织学类型包括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近期有学者又提出一型为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肝癌可呈浸润性或膨胀性生长,呈浸润性生长时病灶界限不清,膨胀性生长时病灶周边可形成包膜,病灶边界清楚。肝癌可通过血行转移或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肺、肾上腺、骨、肾、脑等,少数情况下还可形成种植转移。肝癌易于形成门静脉、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内癌栓。另外,约有90 9/6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

【临床表现】

临床上常缺乏特征性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早期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常出现肝区疼痛、腹胀、食欲缺乏、消瘦乏力等症状,也可出现发热、腹泻、黄疸、腹水、上腹部肿块,晚期可出现恶病质、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表现为低血糖、红细胞增多、AFP升高。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前15~30分钟口服2%~2.5%泛影葡胺500~800ml,上检查床前再服200mI。病人取仰卧位,两手臂置于头上然后定位。先作定位片扫描,扫描时嘱病人屏气。

扫描范围,上界应包括膈顶,下界包括肝右叶下缘。平扫后发现病变,再作增强扫描。如必要时,还可进行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 scan),即在注射造影剂后,短时间快速连续扫描。动态扫描可分为动床式CT扫描和同层CT扫描两种。检查时视病情需要和检查目的而定。部分病例需要在静脉注入造影剂增强扫描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再作病灶区域或整个脏器扫描,此为延迟扫描(delay scan)。需与肝血管瘤进行鉴别时,可在团注造影剂后5~15分钟(某些情况下可长达4~6h)再作病灶局部扫描,以观察病灶的变化情况。多期CT增强扫描对肝癌的诊断非常重要。

CT表现

(1)平扫表现:病灶多位于右叶,其次为左叶、尾叶最少见。病灶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也可分叶状或不规则。一般为单个,也可为多发结节、巨块伴结节、两个或多个巨块。弥漫型则为大小均等的细小结节几乎布满整个肝脏。病灶位于肝脏表面为主。少数肿瘤明显突出于肝脏外,甚至造成肝内、外的定位困难。部分肿瘤伴有小结节病灶,结节位于巨块周围构成卫星灶,也可散布于其他的段或叶。以膨胀生长为主的病灶增长较慢,压迫周围肝组织引起周围肝组织纤维化反应,形成假包膜。这种病灶边缘十分清晰且光滑。如假包膜较厚,在平扫图上表现为一圈透亮带,即晕圈征,将病灶与正常组织隔开。如果包膜较薄,仅表现为病灶边缘常较清楚;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一般无包膜形成,边界模糊不清。少数病灶可出现钙化或出血,钙化一般呈斑点或斑片状,新鲜出血密度高于软组织,但低于钙化。肝癌结节中可形成坏死或偶见脂肪成分,致病灶密度不均匀,脂肪成分可能为肝癌脂肪变性,也可能为肝硬化结节部分癌变部分含脂肪成分。

(2)增强表现:动态增强CT表现:造影剂在肝脏内的动态循环过程可分为三期:①动脉期(或注射期),约30秒左右。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增强十分显著,CT值可达150~200Hu,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尚未显影或密度明显低于主动脉,肝实质的CT值逐步上升,早
期密度偶尔不均匀。②静脉期(非平衡期),持续60~90秒,造影剂逐步由血管内向血管外分布,主动脉与腔静脉的密度趋向一致。在静脉早期,肝实质的增强达到峰值,以后缓慢下降。③平衡期,造影剂在血管内外的分布处于均衡状态,肝内血管影已不显示。由于正常肝脏20%~25%由肝动脉供血,75%~80%由门静脉供血,而肝癌病灶正好相反,它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因此在动脉期,平扫呈低密度的病灶区CT值迅速升高并明显高于正常肝实质。

然后病灶区CT值迅速下降,随着正常肝实质CT值的上升,两者密度开始接近,此后病灶区CT值继续下降,而正常肝实质CT值不断升高,病灶区又呈现低密度,随着时间的延长正常肝实质的CT值开始下降,然后最终又接近病灶的CT值。总而言之,肝实质增强上升速度较肝癌缓慢,达到的峰值低,峰值停留时间稍长,下降速度不及肝癌。而肝癌呈速升速降型,峰值较肝实质高,而持续时间短。反映了造影剂呈快进快出的特点。

常规增强CT表现:动脉期通过病灶层面,病灶可出现高密度强化;如病灶刚好落在等密度期,小的病灶将被掩盖。大部分病灶落在低密度期,因而病变呈低密度。

(3)其他:①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平扫不易确定,但受累的血管因癌栓生长常有扩大,可提示癌栓存在。增强后癌栓呈低密度,受累静脉因滋养血管代偿扩张可见管壁强化,主干及其分支血管旁形成侧支血管,静脉血管扩张。血管受侵犯时,血管不规则狭窄,或局部压迹,或完全包绕,也可出现腔内充盈缺损。②淋巴结转移:常见部位包括肝门区、胰头后方、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旁等。③前腹壁直接侵犯和选处转移。

【鉴别诊断】

1·肝血管瘤病灶边界一般较清楚,增强扫描病灶由周边开始强化,并向中心扩展,延迟后,病灶呈等密度。

2·肝转移瘤大部分病人有原发癌病史,病灶一般多发,可出现“牛眼征”,增强扫描病灶呈边缘强化。

3·肝脓肿具有特征性临床症状,病灶一般呈圆形,中央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强化,并可出现“靶征”。

4·肝硬化结节密度较正常肝组织稍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延迟后,病灶呈等密度,门脉内无癌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