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

【病因病理】

肾癌即肾细胞癌,为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儿童与青少年较少见。男性约为女性的3倍。

肾癌常为实质性不规则肿块,肿瘤大小不等。但多数肿瘤较大,常突出肾表面。多呈黄灰色或灰白色,与周围正常肾组织界限清楚或不清。病灶内常有出血和坏死区。约5%的肾癌出现多发性囊变区。多数肾癌都富有血管,组织切片上常显示静脉受侵。显微镜下肾癌可分为透明细胞癌和颗粒细胞癌,但同一癌肿可同时含有两种细胞。5%~10%肾癌可见钙化。肿瘤可发生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肺、淋巴结、骨、肝和对侧肾脏。

【临床表现】

血尿、疼痛和肿块为肾癌最常见的三大症状。约60%的病例表现为肉眼血尿,多呈间歇性发作。多数为持续性钝痛。伴有血尿时,可为急性剧痛。少数病人可以扪及肿块。约20%病人可出现发热。同时出现上述三大症状者仅占15 %或更少。部分病人可出现红细胞增多症,可能因肿瘤产生刺激红细胞增生的因子所致。约1/3的病人有高血压表现。

【影像学表现】

1.平片 肾脏轮廓局限性增大或肿块影从肾脏轮廓中突出。病灶边缘光滑。少数病变可出现钙化,钙化密度常较淡,多数呈点状,也可为条状、弧线状,钙化可位于中央也可位于病灶边缘。

2.尿路造影 静脉尿路造影与逆行尿路造影均可显示肾盂与肾盏受压、移位、狭窄、变形、拉长、闭塞等表现。癌肿侵犯肾盂或。肾盏时还可见肾盂肾盏轮廓毛糙和不规则。肾盏漏斗部受压或被侵蚀后,可见相应的小盏扩大积水。肿瘤破坏肾盂和肾盏后可造成肾孟或肾盏充盈缺损。当癌肿较小且离肾盏较远时,可不引起肾盏肾盂改变。癌肿从肾门区向内突出,可压迫和侵蚀肾盂及上段输尿管,造成肾盂边缘呈现毛糙不规则表现。肿瘤较大时可致肾轴偏移,肾下极的巨大肿瘤可致输尿管内移。癌肿广泛浸润可引起肾功能丧失导致肾脏不显影。

3.肾动脉造影 腹主动脉造影,对较大的和血管丰富的肿瘤可以作出诊断。但由于肠系膜上动脉等血管分支的重叠和到达肾动脉内的造影剂相对较少,故有时难以确定肾脏肿块的性质。动脉期表现为肾动脉主干增粗;正常肾内动脉分支被推移、分开、拉直,少数呈“握球”状正常肾内动脉分支被癌肿所包裹和侵蚀,可表现为局限性变细或粗细不均.即所谓包裹征肿瘤血管显影,表现为粗细不匀、纡曲、密集成团,或呈形态不规则的湖状或池状早期静脉显影肾实质期表现为肿瘤内造影剂聚集,表现为肿瘤区不均匀和不规则密度增高,即所谓“肿瘤染色肿瘤区与正常肾实质境界不清;肿瘤边缘相对透光带,由于肿瘤周缘纤维增生形成一结缔组织带,即所谓假包膜静脉期表现为肾静脉主干或其属支内充盈缺损或肾静脉主干阻塞

4.CT 较小肾癌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区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改变,较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内部呈高低混杂密度,密度不均。部分病灶可见假包膜影,此时边界清楚。当肿瘤液化坏死时,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合并出血时,可出现高密度。病灶内偶尔可见高密度钙化影。肾癌压迫或侵及肾窦时可导致肾窦形态改变,并导致肾积水。增强后,早期病灶多呈不均匀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密度实质期病灶密度降低,而周围正常肾实质密度较高,因此此时肿瘤呈低密度改变,病灶边界和范围显示更清楚。而少血供肾癌增强后密度增加幅度小,实质期病灶仍呈低密度改变。晚期患者可见肾静脉、下腔静脉增粗.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等静脉癌栓形成表现。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可见转移肿大淋巴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