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体癌

【病因病理】

子宫体癌又称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高发年龄为58~61岁。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目前已经明确,认为子宫内膜癌是由于用于治疗的外源性雌激素和产生于卵巢或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在外周脂肪中转换为内源性雌激素作用的结果。另外,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肥胖、未产、糖尿病、高血压、绝经后延与晚绝经、遗传因素等也使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增加。

病变多见于宫底部内膜,以子宫两角附近更多,其次为子宫后壁,大体病理表现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以弥漫型居多。弥漫型肿瘤累及大部分或全部子宫内膜。呈多发息肉状或绒毛状。充填于子宫腔内。局限型是局灶的斑块、息肉或结节,多位于子宫底部或子宫角附近,有时多发。组织学上,腺癌占80%~90%,腺棘皮癌、鳞腺癌、透明细胞癌等均少见。内膜癌生长较缓慢,局限在内膜的时间较长。转移途径主要为直接蔓延、淋巴转移,晚期有血行转移。肿瘤初起时沿子宫内膜蔓延,向上经宫角至输卵管,向下至宫颈管。也可经肌层浸润至子宫浆膜面而延至输卵管、卵巢。并可广泛种植在盆腔腹膜、直肠子宫陷凹及大网膜。淋巴转移是主要转移途径,首先累及髂内外及闭孔淋巴结组,其后至腹膜后淋巴结。血行转移较少见,晚期可转移至肺、肝、骨等处。

【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量一般不多,或为持续性或间歇性流血,尚未绝经者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闭经期出血。少数患者诉白带增多,早期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晚期合并感染则有脓血性排液,并有恶臭。晚期癌瘤浸润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并向下肢及足部放射。癌灶侵犯宫颈,堵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时,出现下腹胀痛及痉挛样疼痛。晚期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恶病质、发热及全身衰竭等。妇科检查早期无明显异常,晚期偶见癌组织自宫颈口内脱出,质脆,触之易出血。癌灶向周围浸润,子宫固定或在宫旁或盆腔内扪及不规则结节状块物。表11—1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

子宫体癌

【影像学表现】

1. 盆腔动脉造影 可显示杂乱不规则的肿瘤血管.其检查目的多不是为了诊断,而是进行介入治疗。

2. CT CT平扫时肿瘤与正常子宫肌密度相等,意义不大需行恰当的增强扫描,表现为子宫增大或正常大小,子宫腔内可见软组织密度肿物,密度低于正常强化的子宫肌,肿瘤呈菜花状或结节状,周围可为更低密度的子宫腔内积液所环绕,也可以充填全部子宫腔。肿瘤侵犯肌层时强化的正常子宫肌有局限或弥漫性低密度。子宫下段或子宫颈、阴道阻塞时,致官腔扩大,其内积水、积血或积脓,而呈液体密度。附件受侵表现为与子宫相连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形态不规则。有时可发现盆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盆壁直接蔓延受侵。腹腔内播散表现为腹水、腹膜、肠系膜或网膜不均质肿块,大者可将邻近的肠管包绕其中。膀胱或直肠受累时,显示与子宫肿块相连的局部膀胱壁或直肠壁增厚或形成肿块,也可发现肝或远处转移。

【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子宫内膜癌需与以下疾病鉴别:子宫黏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平滑肌肉瘤、老年性阴道炎、原发性输卵管癌、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合并官腔内积脓、子宫颈管癌等。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内膜的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不在于诊断而在于确定肿瘤范围及肿瘤分期。超声检查不具特征性,难与子宫肌瘤变性、子宫肉瘤等鉴别。CT检查主要是对晚期子宫内膜癌有意义,可显示肿瘤侵及的范围及发现淋巴结和(或)远隔性转移。MRI检查解剖清晰,子宫内膜、连接带、肌层清晰可辨,特别是对限于子宫内的早期肿瘤能较准确的显示病变范围、肌层受累程度,是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