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医学影像诊断

【病因病理】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年龄为30~50岁,约占子宫肌瘤的70%~80%,以40~50岁最多见,20岁以下少见。其发病可能与长期和过度的卵巢雌激素刺激有关,绝经后肌瘤可萎缩退化

子宫肌瘤为实质性的球形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肌组织有明显界限,肿瘤周围有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假包膜,血管由外穿人假包膜供给肌瘤营养,肌瘤越大,血管越多越粗假包膜中的血管呈放射状,壁缺乏外膜,受压后易引起循环障碍而使肌瘤发生各种退行性变,包括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脂肪样变性,也可发生坏死、囊变、出血,钙化。一般肌瘤呈自色,质硬,切面为漩涡状结构,由平滑肌纤维相互交叉组成,其间掺有不等量的纤维结缔组织。肿瘤常多发,也可单发,可发生于子宫的任何部位,以子宫体多见,约占96%;发生在子宫颈部者约占2.2%;同时见于子宫颈及子宫体者占1.8%。根据肌瘤发展过程中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其中肌壁间肌瘤最多见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于盆腔检查时偶被发现。若患者出现症状,其与肌瘤的部位、生长速度及肌瘤有无变性等关系密切,而与肌瘤大小,数目多少关系不大。常见症状为月经改变,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腹部肿块,少数出现疼痛、不孕及肿瘤压迫邻近脏器产生的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等。

【影像学表现】

1.平片 仅能发现子宫肌瘤的堆积粗颗粒状钙化或较大肌瘤产生的盆腔肿块影。

2.子宫输卵管造影 黏膜下肌瘤可产生圆形充盈缺损,大的肌瘤可致官腔增大、变形;肌层内肌瘤,可无异常发现,较大者可致宫腔侧壁或前、后壁出现弧形压迹;浆膜下肌瘤,通常无异常表现,较大者可致官腔偏位。

3.CT 子宫增大,轮廓呈波浪状,平扫时其密度与子宫肌壁一致,增强扫描时和子宫肌同时强化,其程度相仿,在有变性时强化程度不一,多数低于子宫肌的密度。大的肿瘤内常可见云雾状或粗细不等的条状强化区,多为残留的纤维间质。CT能敏感的检出肿瘤内的钙化,呈斑点状、环状、条状、块状不等,可散在分布,也可密集成团。肿瘤常压迫子宫腔使之移位,也可以突入子宫腔使之闭塞。

【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子宫肌瘤需与下列疾病鉴别:妊娠子宫、卵巢肿瘤、子宫腺肌病及腺肌瘤、盆腔内炎性肿块、子宫畸形等。

B超扫描为妇科疾病的首选影像筛选方法。可发现大多数子宫肌瘤,但不能进行准确定位,浆膜下肌瘤常不易与附件肿块鉴别,也难以识别较小的肌瘤。CT是横断面扫描,带蒂或突出在浆膜下的肿瘤与盆腔内间叶起源的肿瘤或卵巢肿瘤难以鉴别。MRI软组织对比度高,解剖清晰,子宫内膜、连接带、肌层清晰可辨,且可多轴位扫描,不仅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定位的准确性(黏膜下、肌层或浆膜下),而且能判断肿瘤组织是否变性,优于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