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病理】
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本病可累及滑膜关节、软骨性关节及肌腱和韧带于骨表面的附着部,多从骶髂关节开始向上发展,依次累及腰、胸、颈椎。少数从颈椎开始向下发展。约80%病例髋关节和肩关节被累及。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前者渗出性变化较轻,而增殖性变化明显并出现软骨化生及软骨内化骨,引起关节骨l生强直及关节囊钙化。韧带、肌腱在骨表面附着部炎症细胞浸润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导致骨侵蚀及骨硬化。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3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隐匿,下腰部疼痛不适为主要症状,脊柱活动受限,晨僵。晚期出现脊柱和关节强直,形成驼背及关节屈曲畸形,胸廓关节强直可使呼吸运动受限。
【影像学表现】 X线与CT表现:
1.本病往往自骶髂关节开始,为双侧对称性受累,向上逐渐扩展至脊柱。少数病变自颈椎或下段胸椎开始,向下扩延。
2.骶髂关节改变 骶髂关节改变从骶髂关节的下2/3处开始,早期关节边缘模糊,主要发生在关节的髂骨侧,骶骨侧改变较轻。因关节面的侵蚀破坏致关节间隙增宽(假性增宽)。继而关节面呈锯齿状或串珠状破坏,周围骨质硬化。病变进一步发展,整个关节间隙逐渐变窄、消失,骶髂关节发生骨l生强直,有粗糙的条束状骨小梁交错通过关节,而软骨下骨硬化带缓慢消失,病变趋于停止。骶髂关节病变多呈双侧对称性。
3.脊椎改变 往往于椎体前部角隅处发生骨炎、骨质破坏和硬化,致椎体“变方”。关节突间小关节有糜烂和软骨下骨硬化。椎间盘纤维环外层钙化,可波及前纵韧带深层,并延伸至椎体边缘,形成韧带赘,呈与椎体终板垂直的细条状影。至病变晚期可出现广泛的椎旁软组织钙化和椎体间骨桥,脊椎呈竹节状强直。在前后位片上,两侧椎间小关节之关节囊和关节周围韧带钙化,呈两条平行的纵行致密“轨道状”影,而棘上韧带钙化则为循棘突问的单条正中致密带。脊柱强直后椎体显示骨质疏松。脊柱常呈后凸畸形,后凸最显著处多在胸腰段交界处。强直性脊椎炎可发生寰枢半脱位,但其发生率远较类风湿性关节炎少。
4.髋关节改变 髋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侵犯的外周关节,发生率高达50%,多为双侧受累。X线表现为髋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有骨质破坏.股骨头轴性移位,关节面外缘特别在股骨头与股骨颈交界处有骨赘形成,最终可发生骨性强直。关节局部骨质无普遍脱钙征象。幼年性强直性脊椎炎髋部症状出现最早,其X线改变也早于骶骼关节病变。
5.胸骨改变 胸骨柄、体间关节病理改变与骶髂关节改变相似,有边缘糜烂,并可发生关节强直。
6.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改变 与骶髂关节处的改变相类似,在女性中,耻骨骨炎较严重,但产生骨性强直罕见。坐骨结节处有骨侵蚀和附丽病改变。
7.附丽病 是指肌腱、关节囊、韧带于骨附着处的骨化和骨质侵蚀改变,常见于坐骨结节、髂骨嵴、坐骨耻骨支、股骨大小粗隆、跟骨结节等处。X线表现为具有骨密度的细条索状影白骨面伸向附近的韧带、肌腱,宛如浓厚的胡须,以病变晚期更为明显,并有局部骨质侵蚀。
8.CT观察骶髂关节 不仅能提供准确的解剖学情况,并且能显示平片难以发现的早期软骨下囊性变等病变细节,便于测量关节间隙,判定关节宽窄和关节强直程度。
【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强直性脊柱炎与其他血清阴性脊椎关节病,如牛皮癣性关节炎及Reiter病的区分困难。故鉴别时,应将临床、细菌免疫及放射学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还应注意与致密性骨炎鉴别,后者表现为骶髂关节髂骨面的明显硬化,骶骨面正常,没有骶髂关节面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