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的作用是直接促进钙从肠道的吸收,间接影响磷从肾脏的再吸收。通常的食物中只包含足量的维生素D原、胆固醇、麦角固醇,肠道吸收后需经过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才能转化为维生素D。
【病因与病理】
致病原因:可为饮食中缺乏维生素D,日光照射不足,对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如未成熟婴儿;长期患病妨碍维生素D的吸收等。
病理表现:病变可累及全身骨骼,以生长迅速的干骺端最为严重。主要为生长中的软骨和新生的类骨矿化不足。骨骺板内软骨化骨也发生障碍,不能形成骨小梁。骨骺板和干骺端部分由钙化不足的软骨和未矿化的类骨形成,称为佝偻病中间带。
【临床表现】
多见于3岁以下幼儿,以6个月至1岁最多见。早期症状为睡眠不安,夜惊及多汗。之后出现肌肉松弛,肝脾肿大,出牙晚等。查体可见前囟晚闭,方颅,串珠肋,鸡胸,“O”型腿或“X”型腿畸形等。
【影像学表现】
X线与CT表现:以腕、踝、膝和肋骨前端的骨质改变最显著。
(1)活动期
早期骨骺板的临时钙化带不规则,模糊和变薄,以至消失。
干骺端宽大,其中心部凹陷,明显者呈杯口状变形,其边缘因骨样组织不规则钙化而呈毛刷状致密影,向骨骺方向延伸。
骨骺出现延迟,密度低,边缘模糊,甚至可不出现。
骺与干骺端的距离由于骺板软骨增生、肥大、堆积、不骨化而增宽。
干骺端两侧出现骨刺,是骨端皮质向干骺端延伸所致。
周身骨骼除显示骨密度减低,皮质变薄和骨小梁粗糙而模糊外,长骨骨干可因骨膜下骨样组织形成而变粗,且边缘模糊。
肋骨前端由于软骨增生而呈宽的杯口样膨大。
由于骨质软化,承重长骨常弯曲变形,在下肢出现“O”型腿或“X”型腿畸形。
少数病例可出现青枝骨折和假性骨折。
(2)恢复期
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并逐渐加厚。
干骺端由于钙盐沉积使杯口状凹陷和毛刷状改变减轻、消失,边缘逐渐清楚而规则。
骺与干骺端的距离恢复正常,骨骺相继出现并骨化。
骨膜下骨样组织钙化与皮质融合,在骨干的凹面呈均匀性增厚和致密。
骨干密度和骨小梁结构逐渐恢复正常。
严重的畸形多不能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