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心音图各组成部分
①第一心音。主要是由于二尖瓣(M1)及三尖瓣(T1)产生,在心电图P波开始之后0.02~0.04secS1标志心室收缩期的开始。②第二心音。主要是由于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关闭所产生,发生于T波终末部位。代表心室舒张期开始。心音图上S2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二部分为主要部分系主动脉瓣关闭音(A2)与肺动脉瓣关闭音(P2)所组成。通常主动脉关闭(A2)在前、肺动脉关闭(P2)在后。在平静呼气时,A2与P…... -
听诊区-心音
①主动脉区,由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向右横过胸骨柄,扩展到胸骨右缘第一、二、三肋间,右锁骨下区、胸骨上凹,右颈部,向下扩展到心尖部,呈S形。此区相当于主动脉根部和部分升主动脉,而不限于主动脉瓣本身。②肺动脉区,以胸骨左缘第二肋间为中心,向上扩至第一肋间,左锁骨下区,向下至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向右扩展到第四、五胸椎两侧2~3cm。此区相当于肺动脉而不限于肺动脉瓣。③右心房区,胸骨右缘第四、五肋间向右扩展1~…... -
心音与心血管疾病
临床上可根据心杂音产生的时期和性质,协助诊断某些心血管疾病。第一心音: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约为0.10~0.12秒。出现在心室收缩期,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主要由房室瓣关闭及相伴随的心室壁振动形成。第二心音: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约为0.08~0.10秒。出现在心室舒张期,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主要由动脉瓣关闭等形成。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第三心音发生在第二心音后0.1~0.2秒,频率低,它的…... -
血常规红细胞-红细胞
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正常参考值]男:4.0~5.5 × 10^12/L(400万-550万个/mm3)。女:3.5~5.0 × 10^12/L(350万-500万个/mm3)。新生儿:6.0~7.0 × 10^12/L(600万-700万个/mm3)。[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 -
尿常规红细胞-红细胞
尿常规红细胞是指做尿常规检查中三种细胞中的血红细胞。正常尿液中,一般无细细胞或仅有个别红细胞。离心后的尿液,如显微镜每一高倍视野平均可见1~2个红细胞,即为异常表现;如每个高倍视野红细胞在3个以上,而尿外观无血色者,称为镜下血尿;如尿外观呈洗肉水样或赭红色,则为肉眼血尿。血尿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肾肿瘤等。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 -
红细胞增多症
以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液总容量显著地超过正常水平为特点。儿童时期血红蛋白超过180g/L(16g/dl),红细胞压积大于55%和每公斤体重红细胞容量绝对值超过35ml,排除因急性脱水或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而发生的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即可诊断。本症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的主要是由组织缺氧所引起的。... -
易变形-红细胞
由于红细胞无细胞核,有细胞膜和细胞质(主要是血红蛋白)构成,细胞质中的血红蛋白是晶体,且为液晶,因此红细胞的变形主要取决于细胞膜的力学性质。红细胞的尺寸约5-8um,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2-3um,但红细胞能够通过毛细血管,就是因为红细胞易变形。... -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经一定时间后,红细胞由于比重大,将逐渐下沉,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沉降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以血沉的快慢作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正常男子第1小时末,血沉不超过3mm,女子不超过10mm。在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风湿热以及患恶性肿瘤时,血沉加快。临床上检查血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有一…... -
渗透脆性-红细胞
正常状态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这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甚为重要。将机体红细胞置于等渗溶液(哺乳动物:0.9%NaCl)中,它能保持正常的大小和形态。但如把红细胞置于高渗NaCl溶液中,水分将逸出胞外,红细胞将因失水而皱缩。相反,若将红细胞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水分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变成球形,可至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入溶液中,称为溶血。把正常人红细胞置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从0.…... -
功能-红细胞
目前已知红细胞具有以下免疫功能:1、识别携带抗原;2、清除循环中免疫复合物;3、增强T细胞依赖反应;4、效应细胞样作用;5、促进吞噬作用。而这些免疫功能的生理学基础即为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 -
细胞形态-红细胞
红细胞体积很小,直径只有7~8μm,形如圆盘,中间下凹,边缘较厚,呈圆饼状。它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10μm的毛细血管时,须单独通过,这样有利与物质的交换。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它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内充满着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重量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肪、糖类和各种电解质。... -
防御感染-红细胞
红细胞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免疫粘附后,不仅可以通过过氧化物酶对它们产生直接的杀伤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吞噬细胞对它们的吞噬作用。因此,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可以看作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因素之一。... -
免疫粘附作用-红细胞
免疫粘附是指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灵长目或非灵长目的红细胞与血小板上,这一现象统称为“血细胞免疫粘附作用”。红细胞之所以具有免疫粘附作用,是因其表面具有C3b受体。该受体为糖蛋白,分子量为205000。红细胞上的C3b受体占血循环中C3b受体总数的95%以上。因此,血循环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遇到红细胞比遇到白细胞的机会多500~1000倍。所以,红细胞…... -
增强吞噬作用-红细胞
纳尔逊(Nelson)用肺炎球菌和梅毒螺旋体等进行体外实验,发现被相应抗体致敏的肺炎球菌或梅毒螺旋成熟红细胞的代谢曲线体,只有在含补体、红细胞及白细胞的混合物中,80%~95%能迅速被吞噬而从液相中消失;若缺少红细胞,则在较长时间内仅有少数被吞噬。1956年Nelson又将抗体调理过的肺炎球菌注入猴体内,获得的结果与体外实验相同,100%的肺炎球菌粘附于红细胞。粘附的复合物较悬浮于血浆中游离的复合…... -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时,经常看到的情况是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但它出现的快慢在不同感受器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可把它们区分为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类。快适应感受器以皮肤触觉感受器为代表,当他们受刺激时只顾刺激开始后的短时间内有传入冲动发放,以后刺激仍然在作用,但传入冲动频率可以逐渐降低到零;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 -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即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即编码作用。编码一词,本是工程通讯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信号系统(如莫尔斯电码)如何把一定的信息内容(如电文内容)包涵在少量特定信号的排列组合之中。因此,感受器将外界刺激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的序列时,同时也实现了编码作用;中枢就是根据这些电信号…... -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梢或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前者称为发生器电位,在后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如,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的出现,实际上是传入纤维的膜或感受细胞的膜进行了跨膜信号传递或转换过程的结果。和体内一般细胞一样,所有感受器细胞对外来不同刺激信号的跨膜转换,也主要是通过两种基本方式进行的,如声波振动的感受与蜗毛顶部膜中与听毛受力有关…... -
感受器官适宜刺激
各种感受器的一个共同功能特点,是它们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这就是说,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即感觉阈值)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一刺激形式或种类,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如在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是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的机械震动是蜗毛细胞的适应刺激等。正因为如此,机体内、外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变化,总是先作用于和它们相对应的那种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