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同时,伴有白细胞的数量或粒细胞数量减少,则多见于各种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化学及物理因素等引起; 还有粒细胞缺乏症等。其中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单纯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话没有多大的参考意义,建议多喝水,清淡饮食,不放心等一周后复查。- 0
- 0
-
坏死、坏疽的学习要点
一坏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坏死组织范围小,可被坏死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的蛋白溶解酶分解,由淋巴管、小血管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则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分离排出:坏死灶较大难以吸收,周转出现炎症反应,中性粒针该处的坏死组织溶解,使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离。如坏死灶位于皮肤、粘膜,则坏死物排出后,局部形成糜烂或溃疡。肾、肺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可通过输尿管、支气管排出,残留的空腔称空洞。 3.机化:坏死组…- 0
- 0
-
组织损伤的免疫机制概述
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引起的细胞或体液介导的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组织损伤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依据发病的免疫机制,可将超敏反应分为以下类型: I型超敏反应:通过释放血管活性和致痉性物质作用于血管和平滑肌,导致血管和平滑肌功能异常。 II型超敏反应:由于抗体参与免疫反应,引起细胞损伤。 III型超敏反应:是免疫复合物性疾病,抗原抗体结合刺激补体,引起中性粒细胞…- 10
- 0
-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其病变以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并伴有毛细血管壁增厚为特点。根据形态特点及发病机理不同,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为三型。本病多见于青年和中年人,起病缓慢,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 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常有血尿、蛋白尿。约半数起病时即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并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有些病人的血清补体…- 2
- 0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检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检查方法: 1.血象 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0~60)×109/L,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0.10~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3型。 2.骨髓象 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中性粒细胞…- 5
- 0
-
排斥反应的机理及病变
排斥反应的机理及病变: 一、排斥反应的机理 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时,供体和受体间的HLA抗原差异大小,决定着排斥反应严重程度。排斥反应中,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及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均起重要作用。 二、排斥反应的病变 依据排斥反应的形态变化及发病机制,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 1.超急性排斥反应 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分钟或几小时,其发生与受者已有供者特异性HCA抗体存在,或供者与受者…- 1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