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分隔内皮下结缔组织和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单细胞薄膜,具有抗凝、抗血小板粘集的功能。但是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可合成willebrand因子,使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的胶原。由于内皮损伤,内皮下结缔组织内的基底膜胶原、原纤维性胶原、弹性蛋白都有强烈的促凝作用,导致血小板粘集形成血栓。 2.血管状态改变:当血流缓慢,血流停滞,漩涡形成时,破坏…- 5
- 0
-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液内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血液中存在着相互拮抗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在生理状态下维持动态平衡。然而,有时在某些能促进凝血过程的因素作用下,打破了动态平衡,触发了凝血过程,血液便可在心血管腔内凝固,形成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心血管内…- 4
- 0
-
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无论心或动脉、静脉内的血栓,其形成过程都从血小板粘附于内膜裸露的胶原开始,其后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组成、形态、大小都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速度。血栓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白色血栓: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头部及疣状心内膜炎的疣状血栓。肉眼呈灰白色、质硬、粗糙,与心血管内膜紧密粘连。镜下由血小板聚集形成,呈珊瑚状小梁排列,其间质可见纤维素及中性粘细胞等。白色血栓…- 6
- 0
-
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肌炎
一风湿性心内膜炎 以心房内膜和心瓣膜最常受累,常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被累及,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三尖瓣和肺动脉瓣一般不被累及。 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严重病例可有Aschoff小体形成。 心瓣膜关闭缘可见单行排列的赘生物,直径1~2mm,此为疣状心内膜炎。庞状赘生物机化以及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造成心瓣膜增厚、卷曲、缩短、粘连及钙化,可导致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风湿性心肌炎主…- 3
- 0
-
大循环的动脉栓塞病理
栓子绝大数来自左心的血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赘生物、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附壁血栓、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和主动脉瘤内膜表面的血栓。当有右向左分流的先先性心隔膜缺损时,患者的静脉血栓可以从右心通过该缺损进入左心,造成大循环的动脉的栓塞,称为反常栓塞(paradoxicalembolism)。动脉栓塞以下肢、脑、肾、脾为常见,当栓塞的动脉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则不可避免…- 2
- 0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因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由于多重折返小波引起间歇性快速而不规则的心房节律是起搏点在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房室传导系统仅能接受部分心房兴奋的传导。阵发性房颤时心室搏动快而不规则,在120~180次/min之间。阵发性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远较房扑多见,两者发病率之比为10~20∶1。阵发性的经过反复发作可转变为持久性的。 病…- 0
- 0
-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正常情况下,心室收缩,乳头肌立即收缩,在腱索的牵引下,二尖瓣瓣叶相互并近。左心室继续收缩时室内压上升,瓣叶向左心房内膨出,乳头肌协同收缩,是腱索拉紧以防瓣叶外翻入左心房,瓣叶紧贴,瓣口关闭。此时瓣叶不超过瓣环水平。当二尖瓣的瓣叶,或腱索,或乳头肌,或瓣环发生病变时,松弛的瓣叶在瓣口关闭后进一步脱向左心房,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还可见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即节段性…- 1
- 0
-
风湿性心内膜炎分析冲刺
风湿性心内膜炎分析: 以心房内膜和心瓣膜最常受累,常侵犯心瓣膜,其中二尖瓣最常被累及,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三尖瓣和肺动脉瓣一般不被累及。 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严重病例可有Aschoff小体形成。 心瓣膜关闭缘可见单行排列的赘生物,直径1~2mm,此为疣状心内膜炎。庞状赘生物机化以及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造成心瓣膜增厚、卷曲、缩短、粘连及钙化,可导致风湿性心瓣膜病。 风湿性心肌炎…-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