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酰CoA的转移简述
脂肪酸活化是在胞液中进行的,而催化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又存在于线粒体基质内,故活化的脂酰CoA 必须先进入线粒体才能氧化,但已知长链脂酰辅酶A是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的,因此活化的脂酰CoA要借助肉碱(camitine),即L-3羟-4-三甲基铵丁酸,而被转运入线粒体内,在线粒体内膜的外侧及内侧分别有肉碱脂酰转移酶I和酶Ⅱ,两者为同工酶。位于内膜外侧的酶Ⅰ,促进脂酰CoA转化为脂酰肉碱,后者可借助线粒… -
脂肪酸氧化的其他方式
哺乳类动物体内脂肪酸氧化除β氧化之外,尚有α与ω-氧化等次要方式。下面介绍脂肪酸ω-氧化:中长链的脂肪酸(8C~12C)在过氧化物酶体或内质网内可进行另一种少见的氧化方式,在加单氧酶(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使远离羧基的末端甲基羟化,生成ω-羟脂肪酸,后再经胞液中的醇、醛脱氢酶催化而氧化为α、ω-二羧酸,其可在任一端被活化后进行β-氧化,最终产生二羧酸;最多见的为琥珀酸,它可经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 -
同工酶和亚型测定的临床意义
同工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现象,至今在分类、概念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在临床应用上,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把同工酶理解为一个包括有多种能催化相同生化反应的酶族,在这一族中虽然都催化相同的生化反应,但各个同工酶在理化性质上有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同工酶的差异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将其分离测定。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差异和酶蛋白结构有关,这些结构差异又可引起酶蛋白抗原性的变化,因此现在… -
DNA的分子生物学史
最早分离出DNA的弗雷德里希。米歇尔是一名瑞士医生,他在1869年,从废弃绷带里所残留的脓液中,发现一些只有显微镜可观察的物质。由于这些物质位于细胞核中,因此米歇尔称之为“核素”(nuclein)。到了1919年,菲巴斯。利文进一步辨识出组成DNA的碱基、糖类以及磷酸核苷酸单元[3],他认为DNA可能是许多核苷酸经由磷酸基团的联结,而串联在一起。不过他所提出概念中,DNA长… -
各种类型的双螺旋结构
各种类型的双螺旋结构DNA有多种不同的构象,其中有些构象之间在构造上的差异并不大。目前已辨识出来的构象包括:A-DNA、B-DNA、C-DNA、D-DNA、E-DNA、H-DNA、L-DNA、P-DNA与Z-DNA。不过以现有的生物系统来说,自然界中可见的只有A-DNA、B-DNA与Z-DNA.DNA所具有的构象可根据DNA序列、超螺旋的程度与方向、碱基上的化学修饰,以及溶液状态,如金属离子与多胺… -
DNA的一级结构定义
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核酸分子中的核糖(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共同构成其骨架结构。而遗传信息记录在碱基排列顺序里面。 -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可逆性抑制
抑制剂与酶非共价结合,可以用透析、超滤等简单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来恢复酶的活性,因此是可逆的。根据抑制剂在酶分子上结合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I与底物S的化学结构相似,在酶促反应中,抑制剂与底物相互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当抑制剂与酶形成EI复合物后,酶才不能再与底物结合,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这种抑制称为竞争性抑制。Km增高,Vm不变。2.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与底物结构并不相似。…